技术创新驱动跨越式发展
——从产品思维角度浅析铁路交通近些年的变化
提起铁路交通,现在不少人都会用另外一个词代替——高铁,是的,如今是高铁的时代,仿佛“绿皮车”的时代已经在人们的记忆中模糊,渐行渐远了。究竟铁路交通是如何发展到今天的样子?很有趣的是他们自己也称之为“铁路系统”(虽然跟软件行业理解不一样),我们今天尝试从产品思维的角度来看这段时期的发展。
人类至今不能克服的问题,总结概括起来一共有两条:时间和空间。时间目前来说是不可抗拒的,空间的问题以前依赖时间来解决,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。人类发明了很多工具,如飞机、火车、汽车,都有助于解决空间的问题。高铁可以说是近年来综合技术创新的产物,它解决了什么问题?它把铁路交通的时速从100提升到了300,原来需要3小时的路程,现在只需要1小时,换取了更多的时间,这就是用户的痛点。即便铁路通过提高自己的服务能力,做得再好,还是像以前一样慢,大家现在估计也不会去坐。换句话说,就是因为高铁更快了,现在才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。用户想去哪,很快就到了,需求被满足,客户就会觉得爽。当年铁道部被撤销的场景还历历在目,我有时都在想:如果不是技术创新诞生了高铁,恐怕铁路在客运这块都要倒闭了吧。有人说铁路有专有资源和背景,怎么会倒闭?体制支持你,不代表用户会支持你,体制最后还是会和人民站在一起。为什么敢这么说,因为在绿皮车最后的几年里,火车几乎成了“农民工”和“学生党”的专列,其他人几乎不坐火车。除了高速公路(私家车的普及)和航空运输的竞争,火车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,就是火车晚点,它丧失了系统要提供的确定性。有个段子是调侃火车晚点的,据说有对年轻男女因父母不同意婚事,男的带女的私奔,但是因为火车晚点,被家里人在候车厅追上,一连私奔了3次,次次火车晚点,回去挨打没有就不知道了。一个商务人士赶着去跟客户签合同,绝对不会坐火车,因为晚点带来的损失承担不了。火车的不确定性很大程度上是调度问题,高铁就解决了这个问题,除了不可抗拒和突发情况,高铁实行全国实时运行图,时间精确到了分钟,解决了准点出发的问题。另外高铁的用户体验也要高于火车,以前火车的脏乱差饱受诟病,泡面味、垃圾乱扔、脱鞋,乘务都是中年以上的大叔大妈,而高铁上统一着装、年轻的乘服人员已经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。后来想想以前为啥火车上必有泡面?还是因为慢,时间跨度长,总会有饭点,吃什么呢?不可能在火车拥挤的场景中吃四菜一汤吧?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泡面,用户场景决定了大家的选择是泡面。有人说那为啥春运的时候,火车上还是人满为患?那你观察过没有,除了固定的几个节点,其他时候火车的上座率都是很低的?春运是大家没选择了,只能坐火车,因为飞机和客车不让超员,只有火车卖站票。春节几亿人的流动、几十亿次出行,总要有交通系统来消化。还有买票难的问题,以前有几种渠道?车站售票厅、代理点,后来开发了APP和电话订票,更加便捷了,当然售票系统在出行高峰节点崩溃那都是后话了,到现在这些问题都已经得到很好的解决,甚至都不需要取票,高铁的用户体验地图更升一级。
你说如今高铁有没有什么问题?当然有,任何一个产品都绕不过,起步、发展、高潮、衰落、终结的历史宿命。随着高铁的蓬勃发展,会不会店大欺客、恃宠而骄?会不会需求的大量增加,调度运行系统复杂到一定程度,出现高铁晚点的情况?会不会有新技术出现替代它?依然期待我们去见证去改变,但创新驱动发展,已经是历史不可改变的滔滔洪流!
2020年10月25日于回郑州高铁上